一段拍摄于浙江某高速公路的行车记录视频近日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画面显示,小米SU7车主在启用智能驾驶系统后,双手脱离方向盘闭目休息,车辆仍以设定速度保持车道行驶。该视频单日播放量突破2800万次,网友曝小米汽车车主驾驶中睡着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阅读量达4.2亿次。
针对公众关注的能否开启智驾睡觉问题,小米汽车客户服务中心在24小时内作出正式回应。官方声明强调,当前量产车型搭载的XiaomiPilot系统属于L2+级辅助驾驶,方向盘内置握力感应装置,配合车内DMS驾驶员监测摄像头,可实时追踪驾驶员面部特征。当系统检测到闭眼超过2秒或持续分心状态,将启动三级警示:首次语音提醒后,若10秒内未响应,系统将触发双闪并逐步减速;持续20秒无人工介入,车辆将自动停靠应急车道。
工程师拆解显示,小米智驾系统的安全模块包含两大核心技术:采用3D结构光技术的驾驶员状态监测摄像头,可精准识别眼睑开合度与头部姿态;方向盘握力传感器则通过电容感应原理,每0.5秒检测一次接触状态。测试数据显示,系统对闭眼驾驶的识别准确率达98.7%,但对佩戴墨镜或强光环境下的监测存在5%的漏检率。在极端情况下,车辆自主刹停过程需经历90秒的渐进式降速,期间会持续鸣笛警示周边车辆。
对比行业现状,特斯拉Autopilot要求驾驶员每30秒触碰方向盘,小鹏NGP设定15秒警示间隔,华为ADS2.0系统则首创眼球追踪技术。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最新报告指出,配备DMS监测系统的车辆事故率降低40%,但仍有12%的用户会故意遮挡摄像头。这凸显出现阶段智能驾驶技术面临的人机博弈难题。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王振飞指出:现行法规明确L2级系统属辅助驾驶范畴,任何脱手行为都构成违法。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涉及智能驾驶的交通事故中,81.2%因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导致。北京律协交通委员会主任张立明提醒,若查实驾驶员故意规避监测系统,保险公司可能拒赔,且需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第三方机构车质网的抽样调查显示,38%的智能汽车车主存在自动驾驶认知误区,其中25-35岁群体误解率高达45%。小米社区用户调研则反映,17.6%的车主曾尝试在智驾状态下进行饮食、化妆等分心行为,5.3%承认有过短时闭眼休息经历。
事件发酵后,小米汽车宣布启动安全驾驶强化月活动,为新车主增加2小时专属培训课程。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推进组负责人李明浩透露,2024版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规定正在修订,拟强制要求车企在仪表盘显著位置标注辅助驾驶等级,并对系统脱手时长作出更严格限制。
这场由行车视频引发的全民大讨论,暴露出智能汽车普及过程中技术跃进与用户认知之间的断层。正如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所言:再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也抵不过驾驶员心中的安全防线。如何在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